子宫肌瘤是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通常出现在子宫内或子宫的周边。本港估计有20%至40%处于生育年龄的女性受其困扰。肌瘤的大小不一,有时并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但部分女性可能受肿瘤影响而出现严重健康问题,例如经血过多、疼痛,甚至影响生育能力。
-
随着香港女性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逐渐提升,了解子宫肌瘤的成因、症状及治疗选择,已成为维护整体妇科健康的重要一环。对于同时要兼顾工作与家庭的香港女性来说,及早认识并治疗此症,对预防并发症尤其重要。
-
子宫肌瘤是什么?
子宫肌瘤是一种良性肿瘤,由肌肉与纤维组织组成,会在子宫内不同位置出现。根据其出现的位置,可分为以下几类:
子宫壁肌瘤 | 生长于子宫肌肉层中,是最常见的类型。 |
黏膜下肌瘤 | 生长于子宫内膜下方,对月经周期影响较大。 |
浆膜下肌瘤 | 生长在子宫外壁,可能压迫附近器官,引起不适或压迫感。 |
蒂状肌瘤 | 生长于子宫内或子宫外,出现形状如茎部的突出物。 |
-
虽然子宫肌瘤大多数不会引起严重健康问题,但亦有部分患者会因肌瘤而出现显著不适甚至并发症,因此了解相关症状非常重要。
-
子宫肌瘤的成因是什么?
子宫肌瘤尚未有明确的成因,但研究显示其形成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
1. 荷尔蒙失调:雌激素与黄体酮对子宫肌瘤的生长有直接影响。这两种荷尔蒙会促进子宫内膜增生,肌瘤亦可能因而增大。因此,肌瘤较常出现在生育年龄女性身上。
-
2. 遗传因素:如母亲或姊妹曾患子宫肌瘤,患病风险亦会较高。此外,部分基因突变亦与子宫肌瘤的形成有关。
-
3. 其他高危因素:多种其他因素都可能会增加子宫肌瘤形成的风险,包括:
● 肥胖:体脂较高会增加体内雌激素水平,从而提高子宫肌瘤风险。
● 高血压:患有高血压的女性亦较易出现子宫肌瘤。
● 怀孕:怀孕期间的荷尔蒙变化亦有可能刺激子宫肌瘤生长。
了解以上高风险因素,能有助及早采取预防措施,例如维持健康体重,如有家族病史更应及早接受妇科检查。
-
为何子宫肌瘤会导致出血?
子宫肌瘤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就是子宫出血异常,包括经血过多或经期延长。然而,为何子宫肌瘤会导致出血情况?
1. 子宫肌瘤会如何影响经期:子宫肌瘤,尤其黏膜下肌瘤,会影响子宫在经期时正常收缩,导致内膜无法有效脱落,从而造成经血量增多及经期延长。
-
2. 影响子宫内膜剥落:肌瘤会扰乱子宫内膜的正常脱落,造成不规则出血,并可能形成血块,导致经期出血异常及经期较长。
如以上出血症状已干扰日常生活,建议尽早咨询妇科医生以作进一步检查。
-
子宫肌瘤的常见症状
子宫肌瘤通常并无明显症状,但当肌瘤影响身体功能时,会对生活造成困扰。常见症状包括:
经血过多或经期延长 | 此是最常见的症状,可能会因出血过多而导致贫血 |
骨盆疼痛或感到受压 | 通常与肌瘤的大小和生长位置有关 |
尿频 | 大型肌瘤压迫膀胱,导致尿频情况 |
腰背痛 | 如果肌瘤压到神经或肌肉组织,可能会导致持续性背部疼痛 |
性交时疼痛 | 如肌瘤位置靠近子宫颈,性交时可能会引起不适 |
-
以上症状虽不完全是由子宫肌瘤引起,也可能源于其他健康问题,但一旦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早求医检查,与医生了解情况。
-
如何诊断子宫肌瘤?
诊断子宫肌瘤通常由妇科检查开始,医生会通过触摸方式,感受子宫是否出现异常肿块。如有怀疑,会进一步安排以下检查:
● 超声波扫描:医生可透过超声波清楚显示肌瘤大小及位置,是最常见的检查方式。
● 磁力共振扫描:影像更精确,有助评估肌瘤数量及范围。
● 子宫内窥镜检查:内窥镜会经阴道进入子宫内观察子宫内膜的情况。
-
及早诊断非常重要,能避免子宫肌瘤恶化,减少因出血过多而导致的贫血,甚至影响生育能力。
-
宝康医疗提供女性体检服务,优惠低至48折,立即按此了解详情。
如何治疗或移除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案多样,需视乎肌瘤大小、位置及症状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的方案。常见的治疗方案可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非手术治疗 | 药物治疗 | 透过控制荷尔蒙,包括服用避孕药或GnRH促效剂,可抑制雌激素,缩小肌瘤。而止痛药则可纾缓经痛等不适。 |
磁力共振聚焦超声波疗法 | 透过高频声波破坏肌瘤组织,是一种非入侵式疗法,无需开刀。 | |
手术治疗 | 肌瘤切除术 | 在保留子宫的前提下,移除肌瘤,适合有计划生育的女性。 |
子宫切除术 | 如子宫肌瘤的情况严重或其他方法已无法治疗病情,便可能需切除整个子宫。 | |
子宫动脉栓塞术 | 阻塞为肌瘤提供养份的血管,令肌瘤逐渐萎缩。 |
-
子宫肌瘤管理全攻略,为健康加分
子宫肌瘤虽属常见疾病,但如未能及早管理,可能影响日常生活甚至生育功能。透过了解其成因、症状及治疗方案,能让女性更有信心地作出健康决策。如你怀疑自己患有子宫肌瘤或正面对相关症状,应及早咨询妇科医生,进行全面检查并制定个性化治疗计划。适当的治疗选项,能有效控制子宫肌瘤。
-
参考资料:
1.The Hong Kong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aecologists. (2009).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Uterine Leiomyoma. Number 13. Published by The Hong Kong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aecologists, a Foundation College of Hong Kong Academy of Medicine. Available at: https://www.hkcog.org.hk/hkcog/Download/Guidelines_for_the_Management_of_Uterine_Leiomyoma_2009.pdf
2.Johns Hopkins Medicine. (n.d.). Uterine Fibroids. Available at: https://www.hopkinsmedicine.org/health/conditions-and-diseases/uterine-fibroi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