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抑鬱症比例在香港持續攀升;相比2020年,嚴重抑鬱症個案更激增超過3成。其中,44%年齡介乎18至24歲的年輕受訪者,患有中度至重度的抑鬱,情況令人擔憂2。隨着社會發展,亦加深了年輕一代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然而,抑鬱症不只影響年輕人,長者及其他群體亦深受影響。當中較少被提及的「高功能抑鬱症」、「微笑型抑鬱症」及「老年抑鬱症」,同樣值得重視。
-
抑鬱症是甚麼?為何與你有關?
抑鬱症是常見的精神健康疾病,嚴重影響個人情緒、思維及行為方式。與短期情緒低落不同,抑鬱症會持續影響日常生活。常見的症狀包括持續憂鬱、對曾經喜愛的活動失去興趣、食慾明顯改變、睡眠問題、疲倦乏力,以及感到缺乏自我價值等。
-
抑鬱症能因為家庭關係、工作壓力、學業負擔及社交互動等多種成因造成。曾受欺凌、感到嚴重失落或長期面對壓力的人士,有更高風險患上抑鬱症。在香港這種高壓環境,不少在職人士往往需要面對多方面壓力,故較容易患上抑鬱症。在香港,約每四位成年人便有一人出現焦慮或抑鬱症狀,意味著你、你的家人或同事都有可能正經歷抑鬱。
-
老年抑鬱症
不少長者誤以為抑鬱是年老、身體欠佳或患上認知障礙的自然情況;然而,這些錯誤觀念可能會導致延誤醫療,更可能會讓病情惡化。
-
導致長者抑鬱的原因,往往與創傷經歷有關,如伴侶離世、失去自理能力或被確診重大疾病等。此外,活動能力受限、社交孤立、面對死亡的壓力,以及藥物副作用,亦可能誘發抑鬱。與年輕人不同,長者抑鬱的症狀往往不易察覺,他們未必會主動表達情緒困擾,反而會持續訴說身體不適、記憶力減退或食慾下降。部分長者因文化觀念將心理問題視為羞恥,拒絕傾訴,亦增加診斷難度。
-
老年抑鬱的原因往往與經歷創傷,例如伴侶離世、失去自理能力或被確診嚴重病患等有關。此外,其他因素如行動受限、被孤立、面對死亡的壓力或藥物的副作用等,都可能會造成抑鬱症。與年輕人相比,長者或不會直接表達情緒困擾,而是反覆訴說身體不適、記憶力下降或食慾不振;部分長者因文化觀念視心理問題為羞恥,更加拒絕傾訴,令診斷更具挑戰。
-
長者抑鬱量表是甚麼?
長者抑鬱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簡稱GDS)是一份專為長者而設的評估工具,能有效篩查抑鬱傾向。GDS在設計時已考慮長者在患上抑鬱時的行為表現,並剔除容易與年齡相關而導致生理出現變化的項目,避免出現混淆情況。
-
GDS 有兩個版本,完整版本有30題,簡化版本則只有15題。由於完整版需要較長的填寫時間,難以要求患者完成問卷,因此醫護人士通常會要求患者完成簡化版的GDS。在簡化版的15題問題中,其中10題與抑鬱症有正面關係(回答「是」代表患有抑鬱症狀,反之則沒有);而另有5題則與抑鬱症有負面關係(回答「否」則代表患有抑鬱症狀,反之則沒有)。
-
在香港,GDS經常被用來了解區內長者的心理健康狀況。香港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2018年的研究顯示,約15%的受訪者在GDS得分達6分或以上,屬於抑鬱邊緣,反映長者抑鬱在社區中頗為普遍。
-
高功能抑鬱症
高功能抑鬱症屬隱性抑鬱的一種,患者表面看似一切正常,例如能如常上班、參加會議,與家人朋友相處無異,但內心卻長期與抑鬱抗爭。
-
這類患者的症狀與重度抑鬱患者相似,包括持續憂鬱、長期感到失望、疲累,且對生活失去興趣,但由於他們善於偽裝,能維持日常表現、履行社交義務,讓人誤以為他們情緒穩定、應對自如。
-
在重視成就的香港職場,高功能抑鬱症尤其常見。在職人士往往會擔心在工作上展示出脆弱的一面,會影響職業生涯,於是選擇隱瞞病情;社交媒體上的「表面快樂」文化,更令問題進一步惡化,讓患者難以抒發真實情感,延誤求醫時間。
-
微笑型抑鬱症
微笑型抑鬱症雖未被正式列入精神診斷手冊(Mental Health Diagnostic Manuals),但越來越受業界關注。這類抑鬱患者外表看似開朗、滿臉笑容,內心卻承受著強烈抑鬱情緒,充斥著悲傷、空虛和無力感。即使與人交往或在社交媒體亦會上保持正面的心態,刻意隱藏情緒低落。
-
習慣完美主義、害怕被視為軟弱的人,特別容易出現微笑型抑鬱症。儘管難以察覺,但有一些跡象可以觀察:情緒與行為不一致、過分取悅他人、不願談論自身困擾、追求完美等,都可能是隱藏情緒困擾的表現。
-
當社會的文化普遍對心理健康出現問題存有偏見,此情況便會尤其常見。微笑型抑鬱症患者為了能維護社交地位,害怕被他人是為軟弱的人,便會習慣奉行完美主義。雖然這類抑鬱症患者往往難以發現,但只要細心觀察,亦是有跡可尋的。
-
揭開抑鬱症的多重面貌
抑鬱症不一定符合我們的想像。高功能抑鬱症患者能在工作上保持專業,內心卻非常掙扎;有些人總是笑臉迎人,其實正努力抗衡壓力;而不少長者則因為誤解或認為與他人表達心理健康問題是羞愧的表現而選擇沉默,默默忍受心理痛苦。
-
認識不同抑鬱症的面貌,對家人、朋友與同事至關重要。若未及時治療,抑鬱症狀只會惡化,進一步影響個人、家庭、職場甚至整個社區。當你在自己或他人身上發現這些跡象時,應主動尋求專業協助,踏出邁向身心健康的重要一步。
-
參考資料:
1. Hong Kong depression rates reach new highs. (2024). The Standard. Available from: https://www.thestandard.com.hk/breaking-news/article/213040/Hong-Kong-depression-rates-reach-new-highs
2. What is Depression?. (2024).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vailable from: https://www.psychiatry.org/patients-families/depression/what-is-depression
3. Depressive disorder (depression). (2023). WHO. Available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pression
4. Depression in older people. (2023). Health Direct. Available from: https://www.healthdirect.gov.au/depression-in-older-people
5. Your Guide to Understanding Depression in Elderly and Older Adults. (2025). Healthline. Available from: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depression/elderly
6. 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GDS). (2020).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vailable from: https://www.apa.org/pi/about/publications/caregivers/practice-settings/assessment/tools/geriatric-depression
7. The 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GDS). (N.D). HIGN. Available from: https://hign.org/consultgeri/try-this-series/geriatric-depression-scale-gds
8. 社區長者情緒健康調查-報告摘要. (2017). Baptist Oi Kwan Social Service. Available from:
10. What Is High-Functioning Depression? Signs and Symptoms. (2024). Cleveland Clinic. Available from: https://health.clevelandclinic.org/high-functioning-depression
11. 7 Signs You’re Dealing with High-Functioning Depression. (2024). Redoak Recovery. Available from: https://www.redoakrecovery.com/addiction-blog/7-signs-youre-dealing-with-high-functioning-depression/
12. Smiling Depression: What You Need to Know. (2024). WebMD. Available from: https://www.webmd.com/depression/smiling-depression-overview
![[Aug] Blog 3 - Featured Image_R0](/Upload/news/43/photo/454e4360b4a84af08cf8cc42d3ee13ce.jpg)